
兒童治療前醫師對家長說的話
大人都害怕看牙了何況小朋友,因此讓小朋友能認知「看牙沒有那麼可怕」,小朋友就可以快樂看牙。依據學習理論兒童牙科醫師有很多行為誘導的溝通技巧,讓小朋友學習看牙的態度與行為,只要小朋友能安靜與醫師溝通的話,大部份的小病人都能勇敢安靜的接受牙科治療。底下幾種兒童牙科醫師常用的方法,醫師在第一次門診時會詳細介紹,家長應先了解其內容,如果家長不同意使用底下介紹的以心理層面的溝通方法,那可能要以藥物作行為管理,也就是靜脈鎮靜或全身麻醉的方式,讓小朋友在治療時處於無痛、無懼的狀態,只是小朋友沒能學習到看牙的行為與態度。(1)說、看、做 ─ 小朋友害怕但可以對話時:牙醫師以擬人化的名詞介紹器械(說),告知器械的操作情形(看),然後才在口腔內實際操作(做)。因此,我們常常讓兒童用手摸摸治療器械,並且手握小鏡子依照牙醫師的說明看看自己的牙齒健康情形,以及了解牙醫師的治療步驟和結果。(2)聲音控制法 ─ 小朋友有危險舉動或哭鬧聲過大不理會醫師時:若遇兒童哭鬧時,牙醫師有時會以較大的音量引起兒童的注意,藉此建立威嚴使兒童能夠安靜與牙醫師進行溝通,進而配合診療行為。這絕對不是在罵小孩子,僅是演演戲而已!(3)分離法 ─ 小朋友不理會醫師、不願與醫師溝通或哭泣時:面對吵鬧的兒童,牙醫師為讓兒童獨自面對問題、自己解決問題,並儘速建立起與牙醫師互信的關係,會於適當時機以「父母在場陪伴與否」做為交換條件,直至兒童能夠安靜下來與牙醫師溝通並配合後續的診療行為。當然,父母也僅是配合演戲而已,只要離開兒童的視線並且不發出聲音,就可以在任何地方觀望行為誘導過程,讓兒童確知牙醫師擁有支配父母「在與不在」的權力。年齡比較小的小朋友可能因為父母的隔離而更加躁動與哭泣,此時為了保護兒童在行為誘導過程裡不會受到任何的傷害,牙醫師會請醫護助理協助固定兒童的手腕、膝蓋,醫師會以「父母回來陪伴與否」做為交換條件,直至兒童能夠安靜下來與牙醫師溝通並配合後續的診療行為。(4)蓋口消音法 ─ 小朋友過度哭泣躁動而無法聽到醫師溝通的指示時:為使兒童能夠在短時間內安靜下來,持續與牙醫師保持互動,此時牙醫師會用手蓋住兒童的嘴巴,減少其哭聲,同時提高音量繼續和兒童溝通,以「不哭就叫怪手手走開」為交換條件。一旦安靜下來再以「父母回來陪伴與否」作為交換條件,直至兒童能夠安靜下來與牙醫師溝通。(5)約束法 ─ 小朋友年紀小於3歲半時:若是兒童的年紀較幼小,或尚無法理解「交換條件」之邏輯,牙醫師會斟酌使用『約束帶』固定住兒童,並且儘速完成診療行為。此時,兒童通常會哭且汗濕衣服,父母可能需要準備更換的衣物與毛巾。父母親對醫師的信任很重要,小朋友很眼尖的,一旦小朋友嗅到父母的不信任,相對地溝通就會不順利。父母可以多與醫師溝通,完全理解行為誘導的內容與技巧,可以接受的話就讓醫師好好表演,如果不能接受也不避免強,以免看個牙還要生那麼大的氣,靜脈鎮靜與全身麻醉都是可以選擇的項目。父母親往往好心要幫醫師勸小朋友乖乖的配合,醫師與父母都說話時,小朋友幾乎只聽到父母的話,如此便會妨礙小朋友與醫師的溝通,與小朋友的對話儘量由醫師作,父母只要讓小朋友確認他們還陪著他/她即可。
